
引言
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,人们通过观察自然和自身,逐渐积累了一些医疗经验。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,被认为是中医药的起源之一。《黄帝内经》: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,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,提出了阴阳五行、脏腑经络等基本理论。秦汉时期,医圣张仲景著有《伤寒杂病论》,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王叔和、皇甫谧所著《脉经》、《针灸甲乙经》对针灸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地位。唐宋元明清医家辈出,典籍中不乏灼见高论,是以记。
第一卷(1~20)
序列 | 言论 | 出处 |
---|
1 | 善为医者,行欲方而智欲圆,心欲小而胆欲大。 | 唐•孙思邈,见《旧唐书•本传》 |
2 | 医之为道,非精不能明其理,非博不能致其约。 | 清•刘仕廉《医学集成》 |
3 | 人之所病病疾多,医之所病病道少。 | 清•程杏轩《医述》卷二•医则 |
4 | 凡临证,须审病人情状,酌配方药。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。 | 清•曹仁伯《琉球百问•语录》 |
5 | 故业医者,能因古人之法,而审其用法之时,斯得古人立法之心矣。 | 明•孙一奎《医旨绪余》下卷 |
6 | 治病必先辩证,辩证须辩兼证。 | 清•费绳甫《孟河费绳甫医案》 |
7 | 医之为道,非精不能明其理,非博不能致其约。 | 清•程杏轩《杏轩医案》 |
8 | 气为血所郁则痛,血为气所蒸则化为脓。 | 清•唐荣川《血证论•便脓》 |
9 | 中气实则病在阳明,中气虚则病在太阴。 | 清•王士雄《温热经纬》 |
10 | 酸主乎火,软主乎湿。 | 明•秦昌遇《病因脉证》 |
11 | 颈项胀是风,舌根强属痰。 | 清•王旭高《王旭高医案》 |
12 | 卫虚则外寒而栗,营虚则内热而咳;营虚则咳伤肺而唾腥、卫虚则寒入脾而吐涎沫。 | 清•程杏轩《医述》 |
13 | 卫气虚则多汗,营血虚则无汗。 | 清•程杏轩《医述》 |
14 | 胃为卫之本,脾乃营之源。 | 金•李东垣《脾胃论》 |
15 | 营阴虚则风阳易逆,脾胃弱则肝木易横。 | 清•王旭高《王旭高医案》 |
16 | 凡病气重,则小便必涩;病气苏,则便溺渐通。 | 清•程杏轩《医述》 |
17 | 热在上焦,咽干口糜;热在中焦,心烦口渴;热在下焦,便秘溺赤。 | 明•李梴《医学入门》 |
18 | 脉病,人不病则病重;人病,脉不病则病轻。 | 清•王孟英《王氏医案译注》 |
19 | 湿病在表,一身尽痛;黄病在里,一身不痛。 | 明•汪昂《医方集解》 |
20 | 淡白舌苔亦有热证,黄厚满苔亦有寒症,舌绛无津亦有痰证,当以脉证便溺参勘。 | 清•陆定圃《冷庐医话》 |
第二卷(21~40)
序列 | 言论 | 出处 |
---|
21 | 病寒则气衰而息微,病热则气盛而息粗。 | 明•秦景明《病因脉治》 |
22 | 凡小便,人但见其黄,便谓是火,不知人逢劳倦。 | 清•程杏轩《医述》 |
23 | 无脉之候,所因不一,久病无脉,气绝者死;暴病无脉,气郁者可活。 | 日•丹波元简《脉学辑要》 |
24 | 假实者,形实而神衰,其脉浮洪芤散也;假虚者,形衰而神全,其脉静小坚实也。 | 清•徐灵胎《医学源流论》 |
25 | 假寒者,寒在外而热在内也,虽大寒而恶热饮;假热者,热在外而寒在内也,虽大热而恶寒饮。 | 清•徐灵胎《医学源流论》 |
26 | 证有真假凭诸脉,脉有真假凭诸舌。 | 清•俞震《古今医案按》 |
27 | 虚实之要,莫逃乎脉。如脉之真有力,真有神者,方是真实证。似有力。似有神者,便是假实证。 | 明•张景岳《景岳全书》 |
28 | 暴病多实,久病多虚;暴病多寒,久病多热。 | 清•王旭高《医学刍言》 |
29 | 心无水则孤火上逆,肾无火则寒水下凝。 | 清•唐笠山《吴医汇讲》 |
30 | 肝阳伏,则风熄而镇静;肝阳升,则风旋而鼓舞。 | 清•谢映庐《谢映庐医案》 |
31 | 肝为起病之源,胃为传病之所。 | 清•叶天士《临证指南医案》 |
32 | 肝风上升于巅顶,原属阴亏;痰浊弥漫于中宫,多因脾弱。 | 清•王旭高《王旭高医案》 |
33 | 脾肾为生痰之源,肺胃为贮痰之器。 | 清•王旭高《王旭高医案》 |
34 | 肝-病即延及他脏。 | 清•李冠仙《知医必辨》 |
35 | 肥人多痰,大半因湿。瘦人热,旨因燥。 | 清•王燕昌《王氏医存》 |
36 | 善补阳者,必于阴中求阳,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;善补阴者,必于阳中求阴,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。 | 明•张景岳《景岳全书》 |
37 | 阳中求阴,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。 | 明•张景岳《景岳全书》 |
38 |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,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。 | 岳美中《岳美中论医集》 |
39 | 要知药气入胃,不过借此调和气血,非要入口,即变为气血,所以不在多也。 | 清•徐灵胎《慎疾刍言》 |
40 | 考《内经》治肝,不外辛以理用,酸以治体,甘以缓急。 | 清•叶天士《临证指南医案》 |
大凡成书立著者,皆可称为“大家”,不像现代人出书目的不纯༻
熟读经典,可迅速提升中医文化修养
谢谢站长辛苦付出,都总结好了,我们太省事了。希望接着出新卷